《荀子》思想以「名」作為「實」之反映,乃人類用以指實、別異、溝通之重要工具。廓清名實關係,不惟可使志無不喻、事無困廢,更可謂王者率領萬民通向「正理平治」之關鍵樞紐。於此一思想脈絡下,「名」乃為荀子所必「正」、必「制」者;而《老子》深察「名」源於主觀心知之構作,不惟無法切於事物之本然真實,更不免產生「甚愛必大費」之後果,於是有「無名」之主張。案《荀子》雖未於論「名」處直言批判「無名」思想;然其〈天論〉篇以《老子》思想「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又於〈正名〉篇指出「名」具備「明貴賤」之功能,體現《荀子》視域下對《老子》「無名」思想並非一無所見。本文透過爬梳二子「名」論中足以對顯、相應之脈絡,指出老、荀雖皆以「名」為人類社會所必然締造之產物,而終因二子於心知、價值根源之觀點差異,致使論「名」亦有「正名」、「無名」之分歧。惟二子「名」論雖頗有差異,而皆採「以詘為信」之思維方式,完成各自之論「名」脈絡。緣此可對顯二子「名」論之不同型態,同時亦體現荀子作為戰國晚期「總結式」思想家,其「批判地繼承」諸子思想之可能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