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應文藉由廣義的科學傳播理論,嘗試補充黃俊儒、羅尹悅一文所勾勒的一個巨觀的歷史現象:即1980 年代開始,國內科學界才正視並反思科學內部性和外部性的議題,主因是此前偏重實用科學和軍事科技發展的政策獨占鰲頭,少有其他科學形象的建構。本文回顧光復初期1945-1947 年間的幾項史料,提出一項建設性的論點:日治時期被壓迫的臺籍知識分子,早有意識到學術知識的研究和傳播有其政治性,理工醫學知識亦不例外,難逃殖民性格。科學乍看之下有普世性,被殖民者卻體會到無論是科學的教育 、研究方法和目的,都為國族 、政治利益服務。這些早期的洞見和批判不只具備當代科技與社會(STS)的思想雛型,也試圖透過民主和言論監督政府的科技政策,可惜卻在二二八事件後形同寒蟬。本文最後期許學者們能一同藉著這些遺落的本土視野,發掘臺灣歷史上更多挑戰主流科學傳播的聲音──這些被刻意壓迫和遺忘的觀點,可能是臺灣STS思想的一個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