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沃壤歌康冊》,為黃鉞(1750-1841)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所繪,屬於恭進之作。從題目來看,圖冊之旨無疑為歌頌大清沃壤的豐足安康,且上有嘉慶題詩,《石渠寶笈》收藏五璽俱全,為內府珍藏。因此本文將初探,此出於朝臣之手,由皇帝親書詩文的歌頌之作,是否反映嘉慶年間的社會樣貌?圖冊描繪的日常景象,取材於何?是否隱含創作者或預設觀者之思想?是單純的書畫作品,亦或是參雜著政治態度的產物?創作者黃鉞生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卒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歷仕三朝,書畫深受嘉慶喜愛,眾多作品收錄《石渠寶笈三編》加以珍藏,其關於書畫理論之著述也有其見地,為後世重要研究資料。《沃壤歌康冊》則為黃鉞任職南書房,陪侍皇帝左右時的創作。因此圖冊是含藏了君臣二人思想與審美品味的重要文史資料。《沃壤歌康冊》一到十開描繪了四季更迭,平靜恬淡的「日常生活」,畫中出現了各式身份的黔首黎民,如商隊、旅者、隱士、船夫與農民,他們的勞動生活交織成了十幅社會風俗畫。然而畫中所描繪的太平景況,與現實存在著巨大的落差,根據《清史稿》記載,因延續不斷的天災人禍,國庫虧損,百姓生活困頓,至嘉慶十六年社會亂象頻現,安定的秩序被打破,圖中描繪的世界與現實不符。透過釐清黃鉞生平與著作可知,圖冊之差異,正反應了黃鉞值內庭期間對與皇帝關係經營之重視,與嘉慶對世道安定甚至繁盛的期許。此冊可說是君臣二人,共同編織的理想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