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菇類栽培之歷史最早可溯源自1909年,至今已有超過百年之歷史,我國早年更因政府之投入與輔導,讓臺灣在1960年代一度站上世界洋菇出口第一位,曾享有洋菇王國之美名。時至今日,菇類產業年產值已超過百億,占整體蔬菜產值之18%(劉等人,2016),成為我國蔬菜產業不可或缺之一環。菇類由於可利用農業或環境廢棄物,如稻草、木屑、米糠與廢棉等當栽培介質,因此在早年農業社會中,是將農業廢棄物轉化成良好蛋白質來源或是外匯的最佳方式,近年來許多東亞國家也希望能借助臺灣菇類產業發展之經驗來建立其自身之產業。隨著菇類產業之快速發展,目前國內栽培之菇類太空包總數已達到5億包(劉等人,2016)。若以每包1公斤計算,每年可產生之菇類栽培後介質已超過50萬公噸以上,如何處理如此龐大之介質,已成為臺灣菇類產業不得不面對之課題,因此本文將整合國際研究成果,針對菇類栽培後介質再利用之模式進行介紹,並初步簡介「菌絲體成型」此新興之再利用技術,盼能提供作為菇類產業發展栽培後介質再利用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