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年返魯重新整理、詮釋古籍,刪《詩》、《書》,訂《禮》、《樂》,再則是贊《周易》以及修著《春秋》。弟子及孔門後學加以注傳、弘揚,這整套孔子典冊才正式成為《六經》,又稱《五經》,因為「樂」實為譜而非文。「樂」之哲理,在《荀子》中有〈樂論〉;《禮記》中有〈樂記〉,《史記》中有〈樂書〉,亦視之為樂之經典,有孔子的雅樂太和之道。《五經》遂為後世尊崇且努力據以發政施仁的典謨、軌轍。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以孔子經典為國家的文化和政治之思想中心,是大漢立國治國之指南,在朝廷立「五經博士」,並立「五經博士弟子員」,依儒家《五經》為國家教育的教本和內容,且依此而為國家培養治國之棟樑。兩漢即是儒家經學的中國,此後,乃至中國衰亂的時代,道佛思想流行,孔子之道似乎已經淪沒,但其實儒經指引下而建構的政治禮制,依舊是亂世之政體必得依循之來維持其存續的必要條件,且仕者和世家的基本人文素養及其生活倫理、禮法,仍然根據《五經》之道而存在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