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筆者有感近年來在教育現場中具情緒行為障礙特質的學生出現率偏高,每學年皆會有1至2位情緒行為障礙特質的新生入班,再比較近4年教育部「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資料,學前階段情緒行為障礙學生人數:105年,55人;106年,60人;107年,63人;108年,75人;國民小學階段情緒行為障礙學生人數:105年,2,702人;106年,2,782人;107年,2,939人;108年,3,184人,皆有逐年增加的現象。筆者也觀察到若沒有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的狀況會日益嚴重,最後可能會干擾課程而影響自己與同儕的學習,或者可能會有不好的人際關係,張如杏(2018)、王文科等人(2013)指出情緒行為障礙學生若沒有得到適當的協助可能有較高的比率發生適應不良、中輟、低學歷、收入低、高犯罪率等狀況,但假使能即早發現學生的需求,並給予適當的介入支持,學生能減緩或避免不當行為的發生(李姿瑩等人,2016)。綜合言之,發現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特質與並滿足其需求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但教師們應該如何從眾多的評量工具中挑選出適合的工具呢?從特教評量相關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情緒與行為評量相關工具的介紹,但大多為摘要評量工具的使用目的、適用範圍、內容、信效度或常模等資訊(張世彗和藍瑋琛,2011),鮮少有文獻對於評量工具的品質做探討,因此筆者想瞭解現今臺灣篩選鑑定情緒行為障礙之測驗工具的品質,以供教師挑選測驗工具時之參考及未來情緒與行為評量工具之編製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