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不同語音表徵能力的聽覺障礙大學生為研究物件,通過同音判斷任務,即判斷同時呈現的兩個形聲字語音是否相同,並與健聽大學生比較,探討聽覺障礙大學生語音編碼特徵。在實驗1 中,研究採用2(語音表徵能力)×2(語音一致性)×2(字形相似性)×2(頻率)的混合實驗設計。其中,語音表徵能力為被試間設計,包括語音表徵高分組、語音表徵低分組兩個水準。頻率、字形相似性、語音一致性均為被試內設計。頻率包括高頻、低頻兩個水準,語音一致性包括音同、音異兩個水準,字形相似性包括形似、形異兩個水準。實驗材料為根據漢字形音關係進行配對的漢字120 對。字對類型包括4 種,即音同形似(杜-肚)、音同形異(擴-括)、音異形似(伯-怕)、音異形異(佛-綸)。每種類型各30 對,且高、低頻各15 對。高頻字頻率不低於30次/百萬,低頻字頻率在1 次/百萬至30 次/百萬之間。同時,對字對間的一致性值①、頻率和筆劃數進行了匹配。研究採用E-prime1.0 程式設計,並在電腦上完成。研究發現,基於正確率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兩組聽障大學生的同音判斷均受到字形相似性的影響,在形似時傾向於做音同反應,在形異時傾向於做音異反應。基於反應時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語音表徵高分組聽障大學生的同音判斷受到字形相似性影響,形似時需要更多的加工時間,而語音表徵低分組聽障大學生的同音判斷只在高頻條件下受到了字形相似性的影響。該結果表明,雖然兩組聽障大學生在反應時上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實驗材料相對較低形音一致性的覺知,但由於熟練程度不高,因此,在判斷上仍會表現出受字形干擾的結果,即形似時傾向於做音同反應,在形異時傾向於做音異反應。在實驗2 中,研究採用2(字形相似性)×2(語音一致性)×2(頻率)的實驗設計,各引數的定義、實驗材料和實驗程式同實驗1。研究發現,基於正確率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健聽大學生的語音編碼僅在低頻字條件下受到字形相似性的影響。基於反應時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健聽大學生將更多的加工時間用於對字形相似條件下的判斷。進一步比較發現,健聽大學生的正確率顯著高於聽障大學生,健聽大學生的反應時顯著低於聽障大學生。綜上,相較于健聽大學生,聽障大學生在語音編碼上傾向於將漢字形音關係一致性絕對化。此種傾向亦發生在表音文字背景下的諸多研究中(Hanson 等,1987;Campbell 等,1988;Water 等,1990;__ Beech 等,1997;Aparicio 等,2014)。字形構成了聽障大學生字詞水準加工的重要資訊源。在此基礎上,研究對聾校漢字識讀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