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宇宙是道義的宇宙,孟子和《中庸》的宇宙觀體現了這一點。道義宇宙的特質在充分體現社會的正義與道義,並要求在現實世界實現其價值理想。但孟子僅停留在道義宇宙的主體體證上,疏於向社會層面的推致,終致使正義與道義的價值,停留於個體的「反身」之「樂」上。荀子禮論提出架構社會的基本框架,而將道義與正義推向群體,但他忽略了架構的本體基礎,使這一價值沒有根源而淪於事實。《禮記》等整合(思)孟荀,終使價值實現的社會架構與其本體基礎打通。這就是禮教。禮教是價值實現的現實途徑,是事實與價值統一的客觀尺度。並且,無論人們是否願意面對,禮教所包含的社會層次結構的內容,說明它體現的正是具體歷史的社會正義與道義。若忽略禮教之作為社會架構、修養尺度與社會正義道義的內涵,對儒家思想的理解不免有偏致。道家曾提出對禮教最具啟發性最深刻的批評,但它的無政府主義傾向決定了它只有批判刺激之功,終不能取代禮教在社會架構方面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