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本土意識、本土文化熱潮的興起,臺灣漢人傳統民間藝術頗有日益受到重視的趨勢,尤其是一些帶有濃厚表演性質的傳統表演藝術,如傳統音樂、戲劇、陣頭等,更是受邀演出頻仍,而以往被摒於「精緻藝術」之列的戲曲,更堂堂進入了國家級場地演出,並在「票房」上頗有斬獲。一樣是傳統漢人民間藝術中的重要面向之一,著重視覺表現而帶有較為濃厚的功能性、裝飾性的民間美術,比起這類傳統表演藝術受重視的情況,其命運就沒有就沒有如此的幸運了,雖然早自七○年代即有席德進、劉文三、莊伯和等人相繼投入研究整理,但傳統民間美術迄今多半也只能靠著「廟宇」這個最後的基地來維繫其生命;亦或是向「精緻美術」靠攏,成為個人收藏品,而有明顯市場化、商業化的趨勢,頗令人感到憂心。本文企圖從文化變遷的角度切入,並從臺灣漢人民間傳統脈絡上加以耙梳,來探討臺灣漢人傳統民間美術的困境,希望能對爾後的傳承工作,略具些許拋磚引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