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稱之為「後疫情」的九月初,我有個機會跟幾位擔任線上英文工作的菲律賓老師,遠距聊聊COVID-19疫情的情勢。當時臺灣每日個位數的境外案例常來自菲律賓,透過線上與這些女老師的討論,才得以知道這些媒體較少報導的菲律賓經驗,跟臺灣有同有異。 2020年以來,隨著疫情的發展,性別研究的每個篇章,都一一浮上檯面。僅是從這幾位菲律賓女性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以女性為主的照護工作加重、性別分工可能重組、防疫措施如戴口罩被賦予新的身體意義、決策領袖的性別特質也成為評價政策品質的來源。面對諸多急迫的性別議題,從在地的家暴組織、女性主義學術社群、到國際的性別平權機構,紛紛提出各種分析與對策。臺灣的女性學學會年會,於九月底在成大舉行,就以「瘟疫、邊界政治與臺灣共同體」為主題,探討了COVID-19疫情的性別視角。從那場研討盛會來看,臺灣的女性主義社群善用交織性的觀點,關注著邊界管控的族群政治、揭露身心障礙者的防疫困境、甚或解析疫病醫學,提出那些超越作戰隱喻的跨物種連結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