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思光不同意當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在解讀宋明儒學時,判定其為天道性命通而為一的道德的形上學,而秉持其心性論中心的儒學詮釋觀,將宋明儒學視為一回歸先秦孔孟心性論儒學的整體歷程即一系三階段說。此歷程經歷天道觀、本性觀和心性論三個階段,前兩者均將「存有」作為德性價值的根源,存在諸多理論困難,如背反問題、混淆應然與實然的界限、取消道德語言的獨立性,尤不能安立主體自由進而確定價值的真實根據,必發展至心性論階段始能圓滿。本文在梳理勞氏一系說的邏輯演進的基礎上,辨證並檢討學界現有的批評意見,力圖客觀展示爭論的焦點,進而平議一系說的理論得失。最後,本文認為勞氏未能嚴格限定應然與實然二分思維的運用限度,並過於強調理論分析的優先性,更忽視了儒學的信仰之維與實踐性格的積極價值,從而使得其一系說的諸多結論未必諦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