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人所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由非漢民族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然而,清朝皇帝如何以少數的征服民族之姿,遂行對廣大漢人的統治,卻又同時能維持滿洲民族自身的統治地位,一直是學術界所重視的問題。一般認為,清朝的滿洲統治者之所以能鞏固在中國的統治,對漢文化的學習與採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然而這也使得清朝滿人是否漢化的問題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之一。過去主流的漢化學派( the SinicizationSchool)觀點,隨著近二十年來對滿文相關史料的整理與應用,逐漸受到新興阿爾泰學派(the Altaic School)的質疑。1 在此一學術潮流的影響下,本書《滿洲之道:八旗制度與晚期帝制中國的族群認同》即從對滿人漢化觀點的質疑出發,探討清朝八旗制度與滿洲身分認同之間的關係。八旗制度為清太祖努爾哈齊於十七世紀初所創製的一種兵民合一、軍政一體的社會制度。旗是旗分的簡稱,滿語gūsa 的漢譯。八旗制度初創時僅有八旗滿洲一部。到了清太宗皇太極統治時,隨著金國對察哈爾蒙古與遼東漢人的征服,又創建了八旗蒙古與八旗漢軍,奠立了日後八旗制度的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