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分析明代小說《水滸傳》所記述梁山好漢打家劫舍事件,觀察對象選擇、劫掠過程、所得財物使用等,以探究事件顯示之意涵。又,從打家劫舍事件延伸,理解梁山好漢所謂之「義」字在此類事件中之解釋。晁蓋等梁山好漢以「不義之財,取之何礙」為理由,開啟綠林事業。日後打劫對象擴及官民之私人財產與官府公庫錢糧。論其手段,分「智取」與「燒殺擄掠」二種,但以後者常見,極其兇殘。梁山屢次劫奪,好漢們打家劫舍亦是為了報仇,所得財物或論功行賞、或享樂揮霍,卻少見用於濟貧。且「不義之財」僅梁山得為之,其他不許,不啻兩套標準。而,打家劫舍過程更吸納諸多好漢投奔梁山,山寨勢力日漸壯大,可說錢糧、人才「一舉兩得」。梁山好漢雖以「義」字相稱打家劫舍之行為,然非聖人所謂道德之「仁義」,亦非朝廷律法所代表之「公義」。打家劫舍所謂之「義」乃作「義氣」解,至於「聚義」則指眾人「聚」在一起以「義氣」行非法之事。梁山處於亂世,見貪官橫行、吏治敗壞,企圖藉「體制外」之「非法正義」重建社會之「義」。但「以暴制暴」終究淪為暴豪之徒,與「正義」背道而馳,更遑論「替天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