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發現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轉捩點。自古人類帶著神秘而崇拜的目光與此自然現象共存,直至科學文明昌盛的時代,火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象徵性。無獨有偶的,2015年臺灣電影《醉.生夢死》與2018年韓國《燃燒烈愛》都採用了「火」的意象,並且賦予重要的精神意涵。臺韓在文化經濟各方面都有可比較性,因此相同的象徵物便容易凸顯兩地不同的社會狀態。總的來說,《燃燒》的火焰帶有濃厚的煙硝味,它是社會階級、貧富與思想落差下仇恨意識的激烈噴發|《醉》的火則像一條通往希望,實際卻稍縱即逝的毒火,引導著人物一級級走向沒有光的所在。透過《燃燒》與《醉》可以洞見的是兩國時代青年,在不同遭遇時的反應與抉擇|而此差異有著相當顯著的社會心理意味,是解讀當代文學語境,尤其是青年精神困境的重要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