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以概念運思,透過認知行為將世界概念化,所認知的概念化世界則作為生活原則的指導。然而,符號,是建構概念的重要媒介,索緒爾將符號區別為能指與所指,並作為其共時性語言學的研究進路。皮爾斯則將符號內容三分為符號、客體、解釋項,透過三者之間的交涉,建立起一套符號學系統。人類所認識與生活的世界,可以說是透過符碼網絡構築起來的文化體系,隨著工業技術日益演進,科技文明日趨繁雜,後工業社會的當今世界,地圖圖像的界域早已消彌,並且,在大眾傳播的推進之下,當今消費行為也已異於受限於時空隔閡的前工業社會時代。而符號作為人類生活的要素,消費行為也必然受制於符號的影響。法國理論家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中提及「在現代生產條件佔統治地位的各個社會中,整個社會生活顯示為一種巨大的景觀的積聚。」,換言之,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呈現異化,物的使用價值被忽略,成為一被凝視的景觀,人們也因為迷於景觀,而喪失對本真生活的渴望。於是,商品的生產不再為了滿足人類的真正需求,而是作為一種景觀供人觀看。然而被凝視的對象,早已不是物的真實樣貌,而是透過抽象、表象化後,以一種符號的形式被升格為看似真實的存在。受德波影響的布希亞,更進一步以符號經濟批判當今的消費現象,認為商品消費已經轉變為符號消費。藉由對於真實的模擬,當今生產模式大量複製原品,使得複製品與真實揉合在一起,最後無從分辨真偽,布希亞稱此現象為「內爆」。再者,消費者透過大眾傳媒取代現場觀看,商品必然先符號化後方能成為消費物而呈現。這樣的擬像消費,真實性將變得空洞化,人類的消費行為也逐漸成為一種符號消費。令人好奇是,面對這樣複雜的符碼系統,以及符號消費社會,先秦道家是否具有對當代社會進行批判對話的能力,雖然所處的時空背景不同,面臨的課題有異,歸根結柢,卻都是人如何存在的問題。因此,本文欲透過道家的批判精神,解剖符號、概念所把持的當今消費社會,嘗試以道家對治文化疲弊的思想理路,應用於當今的詮釋系統,針砭當今的文化議題,如此,不僅能活化中國哲學的現代應用,也為當代社會提供一條疏通問題的可能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