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理方面,當今國內外品德教育論述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是以律則倫理學(rule ethics)為理論基礎的認知發展教育取向,另一是受品格倫理學(character ethics)或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影響的品德教育取向。而在二十世紀初期,更出現了嘗試調和這兩大陣營的統合式倫理教育(integrative ethical education),唯此一模式之論述仍有討論空間。就具體面而言,自從我國九年一貫教育課程推動以來,因為「道德」教育相關課程的「缺位」,故有「缺德」的教育之議。儘管教育部為回應社會各界對道德教育的籲求,於二○○四年起陸續公布《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計畫方案與修正版本,試圖重新定位在校園裡消失的「道德」課程,同時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裡,也將「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納入九個核心素養之一,但如何在「道德缺位」或「缺德」的教育情境下陶成「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此一素養,仍是我國目前教育實務亟需探討的問題。本文認為,前述西方倫理教育的兩大路線之爭或可消融於荀子的「禮樂」思想之中;另一方面,透過對荀子「禮樂」思想的闡述,或能為當代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提供不同的討論視野,並為我國目前品德教育的推動帶來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