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原住民系統所屬之研究》裡,談到恆春地方的蕃人稱為Parilarilao,其語出自排灣語詞的lavingan(尾端)之意,即住在臺灣尾端的族群,當中包含了斯卡羅族(排灣化卑南族)、排灣族、阿美族與馬卡道平埔族(移川子之藏等2011/2012[1935]:367-368楊南郡譯註)。然而,除了上述各原民族群之外,早期恆春地區就有漢人的移住,最早期漢人出現在恆春半島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鄭氏部隊曾抵達瑯嶠灣進行屯田,當時尚未有移民進入。直到清朝占領臺灣之後,才開始進駐屯墾,並與當地的原住民和平共處且進行通婚,漸漸的,其他地區的新移民也來到此地。康熙末年,福建漳、泉兩州的人從屏東平原往南開墾,來到車城一帶,但在朱一貴事件後,官方明令封禁恆春半島,停止了移墾,雍正年間,才開始有廣東潮州與嘉應州的移民進入本區,建立了統埔與保力兩庄。不過,上述的開發是以現今恆春鎮與車城鄉為據點,實質並未進入滿州鄉,直到嘉慶年間粵人才真正進入滿州鄉一帶(射麻里、港口與蚊蟀)發展。這些移民到恆春半島的都還只是少數,官方開始有計劃的招募移墾,是光緒年間實行開山撫番與設立恆春縣之後(林開世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