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下來隱含著的「不得不」……客家族群祖居中原,傳承儒家傳統,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而輾轉南遷的顛沛流離生活,養成了其求實精神;加以客家族群移至閩粵山區長居,男性需長期遠離家園求學或求發展,女性握持家庭經濟,勤儉持家,兼顧農事與家務。於此閩粵山區居住時期,更與其間主要住戶畬族(母系社會)共同生活了數百年,畬族男女皆須從事耕作勞動,女性不纏足、不束胸,兩族群文化產生雙向互動……(葉怡文,2004)。由此沿革,客家女性不但具備了儒家傳統文化,三從四德與男尊女卑的生活態度,更結合刻苦耐勞、操持家務、耕種勞動的美德。除上述外,客家傳統文化中亦有若干意象及物件與性別息息相關,如:客家生活文化中的「童養媳」、「等郎妹」;女性平時穿著的「大襟衫與大檔褲」;家中惟有添丁時用以謝神的「新丁粄」;禁止已出嫁女兒回娘家「祭祀掃墓」;針對女性的「四頭四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田頭地尾」與「家頭教尾」)傳統式教條到客家童謠或山歌(如「好姑娘」、「懶尸婦道」等)之傳唱等,十足顯現傳統客家族群對女性的要求,建構出女性刻勤刻儉、溫柔順從的形象,並令男性在「耕讀傳家」的意識中,得以全心關注於國事與天下事。性別傳承與區隔,在客家固有的文化氛圍中,更加鞏固。父權制度透過族群文化千百年形塑出的期待與價值,壓迫宰制客家女性持續的以犧牲奉獻來證明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