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應是改變的契機;擔心,應是對話的開始。臺灣雖然於2004年6月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2005年4月通過該法施行細則,明定性別平等教育包含性教育、同志教育與情感教育,明確指出各級學校必須實施、融入或廣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但是性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仍處於邊緣地位。性教育雖然攸關學生的切身經驗和困擾,但它仍是被忽視和壓抑的曖昧話題。青少年的性與性教育,仍然容易引起公共的恐慌。尤其深受「禁慾觀點」教育長大的社會大眾,包括學校教師,習於將性置於「性是受害危險」的思考中,一談到性,容易聯想未婚懷孕、性傳染病、性暴力、性侵害、性氾濫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想像,加重了對於談「性」的恐慌與焦慮。在這樣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道德規範與性教育政策下,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難以談論多元的性議題(楊幸真,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