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充滿好奇、喜歡探索、嘗試新鮮的活動,例如去摸同學的小屁屁,趁同學不注意,推一把,或抱一下,看到對方驚嚇,四周夥伴大笑,感到很得意。他們模仿電視節目、遊戲的動作,電玩角色以及大人的行為,沒有能力分辨其意義,只要好玩好笑就可以了。家長或國小老師成為教導他們適當價值和行為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這一期,除了討論智能障礙的專題,有好幾篇國小老師的作品,把經常發生在校園中造成師生困擾的性別案例,以充滿創意的教學設計、或輔導策略、或遊戲方式,來引導學生意識到他們的行為不是很適當,同時教導他們如何學習尊重玩伴。這些文章可以帶給國小老師、家長更多新的思考。「校園特派員」洪秋美的文章特別引起我的興趣,她自己身體力行,絕不以性別刻板印象來限制自己的技能、學習與運動,同時提出與我一樣常建議老師的方式,遇到搬運笨重的東西,很多女生可以合力去做。最讓我欣賞的創意教學法,是體育課採用「性別暨能力分組」,很值得許多老師參考仿效。這些作者讓我看到未來的希望,他們積極、巧思並且細緻地把性別平等融入教學,若將來越來越多老師們像這些作者一樣,我相信像天使般的孩子長大後絕對不會變成魔鬼,即使他們在成長的階段曾經因為調皮搗蛋、故意搞亂,讓老師頭疼,天使的善良終究會持續展翼而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