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忘了何以接季刊專題主編的那股傻勁,一連串的邀稿與對話討論過程,真切地感受到每期季刊的付梓,用心力經營是最佳寫照。我,一個在高職的基層教師,校園性別議題是我關注的焦點;行動反思更是需要用看見與理解來紮根。瀏覽過去季刊的企畫中,以技職體系的性別議題為討論主題的並非第一次;只是鮮少以高職校園為關注場域。猶記得六年前,我揮別升學掛帥的高中校園,轉換到在主流教育市場裡身處邊緣的高職夜間部,擔任輔導老師兼任導師與訓育組長的行政職,角色多樣與身分多重徹底地來個教訓輔三合一!如此精簡的人力運用,不就是主流教育體制如何虧待邊緣學生的具體例證嗎?儘管受到各種人力結構的限制,豐富的校園性別觀察與對話卻從此開展,更讓我這個一路下來都是主流升學工廠所鑄造的標準化產物,見識到學業成就以外的生命多樣與性別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