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大不同,因為女生來自於金星,而男生來自於火星」類似的論述,學校老師一定不陌生,它出現在許多教師研習、報章雜誌,甚至是自己不經意常講或深信的一句話。大眾科學傳播力量之大,可能遠超過性別學家的想像。若在台灣校園待一陣子,性別學術界可能驚訝於這樣的論述已經在學校教育中成為一種難以撼動的「定理」,其中還包括女生的語文、溝通能力天生就比男生強;男生的空間感、數理能力「本來」就比較好等等。這樣的理念也造成學校性別不平等的主要源頭。台灣性別理論幾乎沒去處理這個部份,甚至西方許多國家也是如此,只用「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的概念帶過,於是「先天」與「後天」(nature vs. nurture)之爭從來沒有止息,大家依然在各說各話,變成一種「信念之爭」,而非學術之辯。這也為什麼許多教育界人士認為女性主義只是一種「意識形態」而不足取。在劍橋大學性別研究中心十週年慶研討會上,她/他們用了三分之一的時段來討論這個基本問題,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社會語言學領域非常重要的學者Deborah Cameron教授針對語言與性別的演講。她先說明早期出版界的自助指南書如何教導男女相處之道,接著大眾科學如何以「科學」之名,「用放大鏡去看顯微鏡才能看得到的東西」,最後從她語言學的專業說明實際的情況可能不同於一般想當然爾的看法或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