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在2018-2019年之際到處迴盪。走過四十年改革開放,人們已經習慣了荷包滿滿,房地產飛漲,微信訊息超載。似乎遺忘了曾經有過一段時期,江澤民到胡溫主政的那段日子,急速市場化激發了連串的社會問題和民眾不滿;農民維權、工人抗爭,網路上的輿論熱議時而帶來政治衝擊。2003年「孫志剛事件」、2007年「廈門反PX項目事件」、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國網民在線上集結倡議,形成輿論力量影響決策。地方官員莫不戰戰競競,中央政府也順勢反應民情,強化政府治理。曾幾何時,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國逐漸不再改革開放了。曾經引領輿論議題的媒體集團被改頭換面,積極倡議公平正義的維權律師被逮捕入獄,大發批判言論的公共知識分子銷聲匿跡。當年風風火火的抗爭性公共領域,是隨風而逝不復返,還是蟄伏等待重出江湖?公共領域的輿論熱議,甚至藉由抗爭性議題介入政府治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或僅是極權政體擴張過程中偶遇的紀念品?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雷雅雯在2018年出版了《中國抗爭性公共領域》(The Contentious Public Sphere)一書,為上述問題提供了解答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