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婚姻平權運動的興起,既存的同志家庭經驗逐漸被社會看見,而法律是否應保障同性家庭生養孩子的權利義務,激發許多社會討論。其中一個備受關切的重點在於,同志家庭能否成為「夠格」的孩童照顧者,提供孩童合適的成長環境。本文以我2013年所做的女同志家庭親職論文為基礎,提取其中與照顧相關的面向,並增加2019年訪談的女同志家庭祖輩經驗。本文將討論女同志家長的照顧分工,並指出女同志家庭如何以照顧建立家庭認同並發展稱謂,擴大的家族網絡又如何織就綿密的照顧網絡,最後描繪女同志家庭如何以強力的親職照顧回應社會質疑,並期待社會建立同志友善的氛圍以解除因污名而強化的親職壓力。在女同志家庭相關研究中,照顧一直是女同志構築家庭生活的一個重要方式。李慈穎(2007)指出,以愛和照顧為基礎發展出的家務依賴關係,讓女同志伴侶在同居共食的家庭實作中做出成家的感覺。趙彥寧(2008)在老T搬家也呈現出老T社群如何在過去的臺灣社會中發展出同志親密倫理,實作出照顧/被照顧的大家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