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宗經篇》云:「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經學是研究中國儒家經典一門極重要的學問,它是古代王朝法定程序下所議訂的一批書籍和論說,代表著中國儒家文化的主體,也是傳統士大夫階層充實內在情性、體現外在生命價值的重要依憑。換言之,要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便離不開對於經學的研究。自清末以來,劉師培(1884-1919)《經學教科書》及皮錫瑞(1850-1908)《經學歷史》陸續問世,知識分子對歷代經學發展的演變軌跡,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學科理念架構的歸結和文獻歷時層次的梳理,後為民國學者主張「以史治經」的概念所承繼。因此,截至民國七十年代以前為止的經學史論著,如:陳燕方《經學源流淺說》(1922年)、日人安井小太郎(1858-1938)等合著《經學史》(1933年)、本田成之(1882-1945)《中國經學史》(1935年)、馬宗霍(1897-1976)《中國經學史》(1936年)、甘鵬雲(1862-1941)《經學源流考》(1938年)、瀧熊之助《中國經學史概說》(1941年)等六部在舊學整理意義上的經學史研究,即使各書觀點取向、選材多寡不一,優劣參半,但對初入經學堂奧的學者而言,依然具有建立基礎經學史觀的指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