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廢除科舉制標志經學在制度層面的終結」,經學的龍頭地位不再,然其精髓早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一九一二年民國政府廢止師範、中、小學讀經科,此後一年頒布的〈大學令〉、〈大學規程令〉也相繼廢止經學科。雖然如此,王應憲考察一九一二至一九四九年間各大學開設的課程,經書被歸併於哲學、文學、歷史等現代學科,經學史、群經通論、經學通論、群經要略、經學入門等課程在四十餘所大學均有開設,普及範圍、持續時間均具有相當程度的規模。一九四九年戰後臺灣的經學教育,因播遷學者宣揚經學,加上各級學校講授經學課程、設立碩士與博士班、編輯經學通俗讀本等關鍵因素,使臺灣成為發揚經學的聖地。經學可以從不同面向賦予定義:從內容性質而言,是「先王設教」、「先王正典」、「大雅之論」、「經稟聖裁,垂型萬世」,蘊涵雅正之言,足為後人效法;論其作者,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及其弟子等先王聖人的思想學說;論其作用,為經世致用、教化;就著作來說,以十三經及其注疏為對象;論其體系,有經、傳注說記、義疏之別;就其影響而言,則形塑近二千年的古代社會、文化、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