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應用倫理評論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高階音樂存有學中的作品類型辯論是否只對哲學本身有益?
並列篇名
Whether the Work Type Debates in Higher-Level Musical Ontology Are Useful Just for Philosophy Itself ?
作者 許昊仁
中文摘要
最近,音樂存有學家關心:什麼事物是一個特定音樂形式中的藝術品。安德魯‧卡尼亞(Andrew Kania)相信那些作品類型辯論為他的音樂經驗帶來哥白尼革命,但李·布朗(Lee B. Brown)和詹姆斯·揚(James O. Young)都認為卡尼亞搞錯了,那些辯論對欣賞實踐毫無幫助,最多對哲學本身有益。我在這篇文章中回應他們的批評,替作品類型辯論的實用價值辯護。我主張這種辯論會激勵我們在不同種類的藝術事物間轉換注意力,帶來截然不同的欣賞經驗。 Recently, musical ontologists cared about what types of objects are artworks in a specific music form. Andrew Kania believed that these work type debates initiated a sort of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his experience of music, but Lee B. Brown and James O. Young both claimed that Kania was wrong; these are useless for our appreciative practice, and at best are useful just for philosophy itself. In this article, I respond to their criticism and defen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debates. I argue that the debates may have us shift our atten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art objects, and result in an entirely different experience of appreciation.
起訖頁 131-146
關鍵詞 音樂存有學作品欣賞實踐評論性注意力musical ontologyworkappreciative practicecritical attention
刊名 應用倫理評論  
期數 201810 (65期)
出版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該期刊-上一篇 建置「禮樂」的完型(Gestalt)結構──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該期刊-下一篇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