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幼年曾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就讀高等小學一年後,升入安徽省滁州中學;抗戰初期於安徽省第十一臨時中學師範科繼續求學。1942年夏,考入省立安徽師範專科學校(旋更名省立安徽學院)教育科,該校為抗戰時期安徽省唯一一所高等學校。1944年秋,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之知識青年從軍運動,決定從軍入伍,編入青年軍第二○七師,赴雲南昆明受訓,任少尉幹事、連訓導員。日本投降後,二○七師奉命赴東北接收,1947年,該師復員,先生因從軍時已為三年級學生,乃申請入東北大學教育系四年級就讀。大學畢業後,先入瀋陽師範專科學校任教,後因東北局勢吃緊,再回二○七師參與政工業務,並輾轉抵達上海,任職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政治部。1949年5月,上海失守後,先生經舟山轉往臺灣。1950年9月,考試院舉辦中央政府遷臺後首次高等暨普通考試,報名參加高等考試教育行政類,以第三名錄取;先後任職於中國國民黨航業海員黨部、交通部民航局。1954年7月,政治大學在臺復校,先生深感顛沛流離多年,應再加充實自我,於次年考入教育研究所就讀;1957年7月,以「中小學教師薪給標準之研究」論文,獲碩士學位。時因於教育研究所講授「民族主義研究」之羅家倫擬為其所主持之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簡稱「黨史會」)注入「新血輪」,委請所內教師推薦畢業同學至該會任職,從事史料整理與編纂工作,先生乃於1957年8月與李雲漢同赴南投草屯荔園,參與黨史會工作。先生自大學至研究所所學均為教育,至黨史會任職,實為一大轉變,開啟其一甲子的史學研究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