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五年電影《灣生回家》引起許多人情感的共鳴,在臺灣創下破千萬票房的佳績。先姑且不論紀錄片本身後續引發的爭議,「灣生」一詞確實因此獲得許多關注。但其實早在《灣生回家》的電影上映前,張素玢的博士論文即對日本在臺移民村進行研究,並在二〇一七年時由衛城以《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為書名重新出版。在灣生議題越來越熱的臺灣社會,許多對於灣生的討論常偏向情感層面,但張素玢採取了與訴諸情感的不同方式來㔀說「移民村」的生成脈絡,以社會性的框架思考:為什麼移民村會在臺灣出現?為什麼移民村的議題重要?因為從移民村可以看見,當時日本作為一個新興的帝國如何去證明自己擁有殖民的能力,而另一方面也能透過移民村掌握當時台灣社會的經濟與生活面貌,以及在台灣島內不同的民族如何往來。緊接著上一場由台文所蘇碩斌領隊主講的《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張素玢則以社會以及經濟面的角度分析日治時期的在臺移民村。由寫作博論的心路歷程開始,從一開始毫無資料,到前往田野一步一步還原歷史樣貌,帶領聽眾瞭解關於日本在臺移民村的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