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指出發展性協調障礙學童(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簡稱DCD)的盛行率約為5-6%(APA, 1994)。近年來DCD學童有逐年增加之趨勢,國內學者吳昇光(2002)針對台灣地區9-10歲學童的研究調查發現發展性協調障礙的盛行率高達20.6%,而在陳福成、吳昇光(2004)的研究裡,甚至更高達25%,此數據明顯地高於亞洲地區的新加坡學童的14.1%(Wright & Sugden, 1996)及日本學童的15.6%(Miyahara, Tsujii, Hanai, Jongman, Barnett, Henderson, Hori, Nakanishi, & Kageyama, 1998)。由此可見,台灣學童發展性協調障礙的盛行率偏高,值得一提的是,發展協調障礙兒童缺乏顯著的醫學疾病或是外觀上的明顯缺陷,一般大眾實在難以僅從兒童的外觀來判斷其是否為發展協調障礙兒童。許多父母與教師認為DCD的情況,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此觀點之釐清能夠協助DCD學童的學習效益。發展性協調障礙學童的粗細動作的發展及手眼協調的發展都比同年齡兒童笨拙,甚至會嚴重干擾到日常生活及學習(黃詩芳、李再立,2014)。DCD學童在粗大和精細動作的發展上,例如扣鈕扣、繫鞋帶或是投接球、騎單車,需要比一般學童還要努力才能完成某些動作,甚至有可能無法完成(Fox & Lent, 1996)。另外,DCD學童在團體生活中,覺得自己容易失敗、沒有成就感、比別人差,造成較差的社交能力(Henderson & Sugden, 1992 ; Fox & Lent, 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