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文章的產出來說的話,原本文章有依循老師給的架構書寫。我想分享的是,據點今年度其實是搬了一個新的地方,很多東西都在摸索狀態,作者剛談了包含她對社區的看法,從本來聚集的國宅,到拉出來以後,社區裡面有自己人對自己人的看法,都是很有趣的狀態,只是這些東西都未必回到據點服務裡面來,因為據點比較鎖定在兒少服務裡面,所以很多社區居民的狀態無法完全被回應。但是這些未被回應的社區現象,可以在你身上一直有看到,對你有某些影響與衝擊。我覺得以這次這篇文章,我反而覺得據點既有的耆老課不是重要的事情,你現在所看到的社區狀態,反而是重要的。都市原住民的文章比傳統部落文章更少,汐止又是一個很開放的地方,不是國宅,國宅有國宅的特殊性,你會看到因為處在一個開放地點,所以很多家長有能力直接去課輔,去外面補習班就好,所以人會往外流動的,跟主流其實很貼近。這件事情是一個重要的看見,我不知道能不能現在反映在實務工作,但至少要看見它。也許不用很快書寫據點已經回應那些問題,但可以把我們的看見清楚地整理出來,分幾個層次整理出來,把都市原住民對社區的看見,包含都市原住民對自己文化,有需要認同嗎?不認同裡面很多不是不要認同,而是我工作就來不及了,我連生存都來不及了,我要認同什麼?我覺得應該要清楚書寫出來,否則連原住民都會責備這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