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2017年6月25日,民眾於高雄市前鎮區新生路和后安路交叉口,發現1隻灰白色的大鳥,右腳受傷難以行動,拾獲處為高雄港聯外道路的工程區。該民眾救援暫時收容後,透過鳥友在臉書社團「臺灣野生鳥類緊急救護平臺」詢問,經鑑定為分布於南極的白鞘嘴鷗(Snowy Sheathbill, Chionis albus)的亞成鳥。這樣特殊的鳥類馬上引起大量網友討論,有人建議要讓牠進冷氣房,有人建議直接放冰箱,也有人考量在動物園與企鵝一起收容的可能性。由於此類特殊環境的鳥類難以治療照護,因此由臺北鳥會的志工輾轉後送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2017年7月3日下午5點,白鞘嘴鷗送抵特生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經獸醫師檢視後右腳不能負重站立,且大腿周圍有大面積的外傷,右跗蹠後側則嚴重破損;左腳腳趾皮膚磨損,有嚴重的禽掌炎(bumblefoot)。這隻白鞘嘴鷗極度消瘦,剛送至特生中心急救站時的體重只有292g,遠低於文獻記載的最小值約460g(Burger and Kirwan 2017a),初級飛羽和尾羽也嚴重磨損。因此,獸醫師決定先將左腳掌稍作包紮,避免禽掌炎的傷勢加劇惡化,並讓牠充分休息及進食,待體力恢復之後再做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7月5日牠已可以自行進食,不用再由工作人員保定餵食,7月7日上午獸醫師評估狀況尚可,因此決定進行麻醉、放射線學檢查(即拍攝 X光相片)、形值測量、抽血、清創等診斷及治療工作。然而,7月7日上午11時,這隻白鞘嘴鷗不幸因過度疲勞、體力不支,經獸醫搶救後仍回天乏術,屍體已交由特生中心高海拔試驗站姚正得站主任剝製標本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