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在小學的課本中,蟬的普遍代稱就是「知了」,而在課外同學間則是以「庵婆姊」稱呼。牠們是熱情夏季來臨前的傳訊主角,當初夏到時,牠們不知從何而來的停踞在光蠟樹(Fraxinus griffithii)的高枝上,和著時有時無的夏風,唧唧唧……唧唧唧……,此起彼落的爭鳴聲翻越日式老舊瓦房校舍,傳入木柱簷廊,穿透木製格子窗,迴盪在每一個教室裏,伴著偶爾幾陣朗朗的讀書童聲。在當時無從知道牠們是哪一種蟬?源自於何處?牠們的出現又是為了什麼?相信,有些自然科教師很清楚牠們的生命歷程,但礙於課程規劃與授課內容的限制,而無法將這類自然生態知識納入課堂中。大約在筆者小二至小四(1975-1977)的年代,當時總有幾個常在自然田野活動的同學,為了捉到樹上的蟬,以自製的芭樂(Psidium guajava)樹枝彈弓,把樹幹高處鳴叫的蟬給打下來。有些時候,可看到被打下來的完整活蟬,用手碰觸或捉捏時還會發出鳴聲,但絕大部分都已損傷且失去鳴叫能力。在當時年代與這個年齡層,少有人會知道或被告知這樣的行為有何不妥?只知道這些出於自然的童戲野趣,是某些同學放學後的戶外遊戲與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