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五經》治世,帝王掄才,皆以「經明行修」為準,故明人讀經、尊經風氣極盛,然後世總結明代經學成就時,多予負面評價,成見相襲,明代學人空疏、經學衰落遂成學者心中難以撼搖之「心智模式」。其中,皮錫瑞於《經學歷史》痛批明代永樂年間編以取士之《春秋大全》一書,專主胡安國(1074—1138)《春秋傳》,義理固陋,加以剽竊之嫌,故評其為積衰中之極衰,可謂貶斥已極。但是,此間仍有兩大問題亟待釐清:其一,《胡傳》是否如此一無可取,以致陷明代經學於極衰之地?次者,明人是否因《胡傳》懸為令甲,便對其中內容全無反思、盲目應和,自甘於極衰之境?凡此皆須詳考細究,方能更加客觀看待明代經學之發展與樣態。是以本文以明代學者對胡安國《春秋傳》之承繼(宗主《胡傳》)、檢討(質疑《胡傳》)兩類著作為討論主軸,首先宏觀考察明代學者對《胡傳》之總體評價,以見當時學者並非因《胡傳》立於學宮,遂盲目追隨權威,諱言其失。隨後微觀考察明代學者承繼、檢討《胡傳》諸作,前者以姜寶《春秋事義全考》為中心,後者以黃正憲《春秋翼附》為焦點,旁及同類諸作,以見二類作品之共性。姜書及其同類著作說有宗主,限於《胡傳》門戶,實有同其所失之弊,然能在門戶限制下修正、補充《胡傳》闕失,仍見學者自主的學術態度。黃書與其同類著作則展現明代學者突破框架、勇於超越前人之精神,末期雖有矯枉過正之病,卻不能掩蓋其追尋經典經理之努力。透過對二類著作較為深入之剖析,期能深化對明代《春秋》學發展之認識,亦補正前人對明代經學一無可觀之成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