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因觸怒宰相呂夷簡而被降謫,歐陽脩移書高若訥批評其不論救范仲淹,有失諫官職守。不久歐陽脩亦被貶夷陵。蔡襄這組詩便是在景祐三年(1036)五月二十七日參與歐陽脩赴貶所前的餞別活動上有感而作。從《宋史》的記載看此詩的傳播,說明此詩在當時受到極多的關注。這乃是因為北宋文人士子喜好議論國事之故,而范仲淹恰巧正是他們關注的對象,促使此詩廣為流傳。此外,詩中對「四賢」與「不肖」直觀的是非善惡的評價,符合當時讀者追求正義的心理,同樣是這組詩傳播的動因。其次,本文反駁了四庫館臣的觀點,澄清蔡襄因待職授官之故,加上朝廷禁止官員越職言事,在無法自達的情況下,藉著詩文向朝廷表達不滿,而非如四庫館臣所認為的,蔡襄身為祕閣校勘,有其正規管道向朝廷抗議眾人的貶黜。最後,略論范仲淹朋黨團體的形成及針對李貞慧的看法,提出四賢之一的歐陽脩在時過境遷後,撰寫范仲淹、余靖和蔡襄等人的碑誌銘文時,對蔡襄當年創作此詩之事絕口不提,未必只是歐公「只記大節」的原則,亦包含四庫館臣所說「知其過當」的追悔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