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統治者在政治上採取專制集權,文化上則獨尊儒術,除此之外,還多次頒布戲劇的禁演令,使得戲曲搬演以及寫作處處受限。在此種不利戲劇發展的環境中,朱權卻以貴族的身分投入戲曲理論以及戲劇創作的活動。朱權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學術涵養深厚,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涵蓋史學、音律、宗教等,《太和正音譜》是現存最早的雜劇曲譜,因自身的學識、文采以及特殊的身分地位,使得他的理論與創作也成為明初的先聲以及眾人仿效的對象,除了帶動戲曲的創作風氣,他也加強了格律的標準,使得雜劇體制愈趨嚴謹。另外,朱權認為太平盛世、人心之和、禮樂之和是相互作用的關係,而提出了以教化為主的戲曲觀。然而,流傳至今日的兩部朱權雜劇作品《卓文君私奔相如》、《沖漠子獨步大羅天》,一部是違背倫常的私奔故事,另一則是強調出世精神的宗教故事。從題材上來看,似乎不符合朱權對戲曲創作的看法,但實際上,他透過對情節與主題的修正與調整,仍然創作一個貼近、宣導自身戲曲觀點作品。本文將梳理明初的戲劇環境以及相關戲曲理論,並分析朱權戲曲理論與創作之間的呼應或差異,看出朱權如何將自己的價值觀放進作品中,使得作品在藝術、娛樂價值之外,更具備服務作者創作意圖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