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的教育,讓學子能對人文、社會與自然都有通盤的基本認知;成功的通識教育,仍需要系統性,扎根於當下的生活世界,滋養於本土文化傳承,茁壯於普世性思潮,綻放於文明新視界,所以當然不是八卦雜集的營養學分。歐美的歷史人文、音樂藝術與社會思潮,常是通識課程的內容;但是,對於華人而言,「傳統通識課程」更是歷久彌新的,因為那是在華人生活世界中健康幸福之所需。我國自古便有通識教育的概念,《周禮》便記載了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教育。在西周時期的學校,包含都城的國學和各地的鄉學,便以「六藝」作為課程範疇。孔子傳承周文化,推行六藝教育,如《論語‧述而》所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以「六藝」為教,使得儒家學派具備了內聖外王的實踐能力。在後世,六藝教育與六經教育成為儒家兩大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