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香港與台灣因地理位置、政治上與中國的關係,被視為可相互借鏡、甚至彼此串連之位置,本文試圖以香港和台灣鮮明的地理特徵:碼頭、港口為主軸,觀察紀錄片如何呈現人與這個地理特徵的變化引起人類生活及文化連動的關係,從中亦呈現出香港與台灣從自然環境到政經結構之不同發展,本文以香港張經緯之紀錄片《歌舞昇平》,與台灣洪淳修紀錄片《河口人》做一比較研究之範例。《歌舞昇平》以香港碼頭鯉魚門、天水圍區域的邊緣社區為地標,接受政府救濟領綜援的家庭,碼頭/港口這一曾經象徵輝煌希望的地理位置,轉變為政府規劃的低收入戶住屋區。本文同時以台灣紀錄片《河口人》做為觀察對象。《河口人》紀錄的是台灣百年漁村──下八仙,在繁華的城市與無際的河海交界口間,台灣因地理位置特性曾經傲人的漁業沒落了。因人為權力介入而改變的河流與大海,日漸成為底層人民無力抵抗回返的彼岸。從爬梳香港與台灣共有的地理特徵:大海、河流、港口、碼頭,其意義與人的關係之轉變,更進一步觀察「港口」做為安身立命的「家」,其意義在台灣與香港之轉變。另一方面,在理論的層次上,將籍法國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的影像研究,分析前述兩部紀錄片中,如何透過影像嵌入漂流/流浪、居無定所的生命經驗:對於下八仙原生漁民而言,「家」因為環境的改變,出走已是可預見的未來;香港天水圍的居民,則困守在此,卻遙想家的烏托邦。這些被經濟結構拋下的老人、底層工人,嚮往的「家」,成為遙不可及的彼岸,本文將觀察,在這兩部紀錄片中,自然環境如何被公權力賦予或創造成落後、貧窮的污名,而和這些主角成為生命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