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二、三十年間,許多亞洲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經歷了重大的變遷,為個人在扮演家庭與工作角色以及傳統社會運作所仰賴的家庭規範帶來許多的挑戰。其中像是教育的擴張、女性勞動參與的提升、職業與產業結構的轉變等,使得雙薪家庭比過去更為普及。在此趨勢下,傳統工作與家庭生活安排的方式不僅受到影響,個人、家人與社會整體的福祉也受到牽連。本書即以此為背景,集眾人之力,企圖從跨國比較的觀點,來瞭解家庭結構、文化規範,以及工作—家庭安排方式在東亞(東南亞)國家的現狀與變遷,以及上述各面向對個人與家庭福祉的意涵。本書的第一個主題為家庭結構,主要探討東亞社會代間關係如何透過資源交換與居住安排等方式,影響老人的福祉。東亞社會有越來越多的父母不與成年子女同住,Ming-chang Tsai與Wen-shan Yang從跨國比較的觀點,檢視日本、韓國、台灣,以及中國,不與父母同住的成年子女,如何透過不同的代間交換關係型態,維繫兩代之間的互動與情感。Tsai與Yang將成年子女對父母所提供財務支持以及父母對子女所提供的家務協助,視為是代間雙向交換關係的主要內涵。並依照交換的頻率以及交換的方向,將代間的交換關係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為平衡式(balanced)的代間關係,其中父母與子女兩代間進行定期、雙向的資源交換。第二種為反哺式(credited)的代間關係,其中成年子女向父母提供財務支持的頻率高於從父母接受家務協助的頻率。第三種為受惠式(indebted)的代間關係,其中父母提供成年子女家務協助的頻率遠高於子女提供父母財務支持的頻率。最後,第四種,自獨型(self-reliant)的代間關係,其中成年子女透過非親屬網絡獲得所需資源,與父母無資源上的來往。文中檢視上述四種交換關係對兩代之間接觸頻率(採直接面對面接觸,或是透過信件、電話、電子郵件等間接接觸)的影響,以對社會交換理論進行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