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主體:性別與身分認同政治》是一本豐富的文集,收錄了九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邊緣主體與性別身份協商」和「邊緣主體與性別翻轉政治」。第一部分「邊緣主體與性別身份協商」有六篇文章,其中三篇是關於台灣身障女性的生命書寫與經驗,兩篇是透過文學分析的方式來探討障礙分別與情愛和領養的關係,一篇是透過文學和電影的文本分析來質疑主流文化對乳癌的想像。第二部分「邊緣主體與性別翻轉政治」則有三篇文章,一篇是討論所謂中性女孩的流行文化呈現,一篇是障礙權倡議者同時也是母親的生活經驗,一篇是新住民女性的雙語處境和相關政策的檢討。這本文集試圖以「邊緣主體」的概念和「身分政治」的框架來統整這九篇來自不同作者的文章,主編楊芳枝的導論從Wendy Brown在1993年對於美國身分政治的批判省思談起,指出了身分政治的雙面刃,以及新自由主義的陷阱。身為一個社會學家和女性主義者,我非常歡迎這樣一本文集的誕生。為台灣性別政治的思考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與省思,尤其是關於障礙研究中的性別向度以及其中所展露的多重壓迫。障礙或失能(disability)的研究不僅在探討主流能者社會對於各種異質失能者的排除與壓迫,也必然質疑了所謂能者或健全身體(able-bodied)的標準,這些關懷呼應了女性主義知識論與倫理學對身體、差異、情緒和特殊處境的強調,以及從中對於完整自我的挑戰。「女性主義」從來就不是單一的學說或教條,而是一組關於性別化存在的問題意識,尤其是如何讓性別化的社會制度和做法不再是壓迫與剝削,並能夠朝向一個更自由與平等的方向去改變。女性主義作為一組問題意識,因此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取向和價值,而且彼此之間往往有嫌隙和衝突,甚至也可能存在著無法達成和解的對立。但無論如何,反對壓迫與剝削,乃是各種不同流派與取向的女性主義思考的公約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