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份討論臺灣高教發展與大學評鑑關係的文章指出:戰後臺灣的大學校院僅有1 所(即國立臺灣大學),在短短的65 年間增加到2009 年的高峰149 所,目前則微降至145所。由於高教的擴張,高教評鑑也就因應而生,最早是從1975 年試辦學門評鑑,1997 年則是開始試辦校務評鑑,到2005 年則是管理與評鑑分離,再到2011 年則是完成第一週期系所評鑑及校務評鑑(江東亮,2018)。在此之後,教育部更在2017 宣布將停辦大學及技專校院的系所評鑑,並由各校自行決定是否辦理及其辦理方式(侯永琪、林劭仁、池俊吉,2017)。如果評鑑意指某種對於大學的期待,那麼從「高等教育評鑑仍應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依歸,尤其重視學生就業力」之建議看來,學生就業表現已是大學績效的關鍵(江東亮,2018):「現在高教目標不應只是提供就學機會,更是為了造就成功人生(from access tosuccess)。由於就業力是成功人生的重要關鍵,未來高教評鑑必須特別檢核學生就業力的展現,亦即有能力找到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必要時換新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