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傳入臺灣本島,就歷史記載,乃在十七世紀明清之際,隨後鄭成功(1624-1662)驅逐荷蘭人在臺灣建立政權,從此傳統中國文化逐漸在臺灣發芽生根,臺灣終至於成為傳統中國文化圈的一分子。可惜滿清皇朝並不重視這個偏遠的海島地區,因此在甲午戰敗後的一八九五年割讓給日本。日本帝國接收統治臺灣之後,雖不禁止傳統中國文化的流傳,但禁止與大陸的文化與學術交流,導致臺灣與文化母國的交流中斷了半個世紀。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雖有短暫的交流,但接下來則又因為國共政治鬥爭的關係,導致一九四九年之後文化交流全面中斷。必須等到一九七六年大陸地區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一九七八年來自四川的鄧小平(1904-1997)提議「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被中共中央接受之後,兩岸纔又逐漸恢復交流;一九八七年臺灣政府開放人民赴大陸,從一九四九年起算,時間又過了四十年左右了。一九九○年林慶彰先生(1948-)引進大陸書籍在臺灣販售,正式開啟了兩岸的學術交流。總計自滿清皇朝將臺灣割給日本帝國之後,臺灣與大陸有將近百年的時間,無法進行正常的文化與學術交流。但也就因為國共的政治鬥爭,國民黨敗退臺灣,許多大陸學者跟隨國民黨遷移臺灣,在這些大陸學者的帶領建構之下,臺灣於是有機會擺脫日本殖民統治者政治與文化的牽絆,重新回歸到傳統中國文化的懷抱;學術研究也因而與大陸重新接軌,開展出與大陸意識形態不同的學術研究。僅就臺灣中文學界相關的狀況而論,大陸學者來臺引導建構的學術傳承,從一九四五年以來迄今,雖然學術系譜無法很明確地指稱,但大致已傳到第五、六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