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官方推崇的學術,在漢代之前並非儒家,進入漢朝,朝廷最初推崇的仍是黃老之學。秦代之前成書的《莊子‧天下篇》曾將當時學派分成六派:墨翟、禽滑釐;宋鈃、尹文;彭蒙、田駢、慎到;關尹、老聃;莊周;惠施、公孫龍,其中沒有知名的儒家人物。漢代初年的司馬談(165?-110 B.C.),歸納傳統學術家派為: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雖已出現儒家,但卻在「陰陽家」之後;直到西漢末的劉歆(50 B.C.-23 A.D.)與東漢初的班固(32-92)歸納為十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儒家」纔脫穎而出,成為首席學術家派。但不論是歸納為六派、六家或十家,道家(老聃、道德家)始終都名列其中,甚至在儒家成為廟堂之學時,「道家」的排列次序也依然緊隨其後。從而可知「道家」不僅淵源流長,且在周秦時代就已擁有不低的學術地位,所以漢初乃能成為朝廷崇奉的學術。即使是歷史上第一位「獨尊儒術」,且因而影響爾後整個中國傳統學術主流文化的漢武帝(156-87 B.C.,140-87 B.C.在位)即位之初,實際主政的竇太后(205-135 B.C.)也依然遵從黃老之學,直到竇太后過世,儒家纔逐漸成為廟堂官學,此時離漢朝建立已七十多年。道家此後雖流為民間之學,但傳衍已深,且曾為朝廷官學,是以持續受喜好者的重視。這是劉歆和班固歸納學派之際,道家排在第二位之故,同時也是魏晉以後,道家系統的老莊之學興起茁壯,而影響整個中國學術的背後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