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儒賓教授新著《儒門內的莊子》1這本書,主要有兩方面的學術貢獻:一、他嘗試打破兩漢以來學派劃分的框架,對中國哲學的理論型態,重新進行類型學的區分;二、他試圖以莊學為典範,在東、西方哲學的探討中,建立一門以「形氣主體」為「基礎存有論」的「身體形上學」。他透過將莊子歸入儒門的論證策略,主張以「形氣主體」與「物化存有論」為基礎的莊學,才能真正肯定人的在世存有、賦予人文以終極的意義,而這正是儒家的大本與達道。反過來說,若儒家能接納莊子型態的思想,那麼這就代表,儒家對其最深刻的身體主體與物論內含的覺醒。這種覺醒從向、郭注《莊》開始,最終表現在晚明的反理學思潮中。晚明「反理學思潮」與「莊子儒門說」同步發展,顯示在宋明新儒學之心學傳統下,以道德主體體證超越本體的思想進路,將有無法充分肯定在現實世界展現人文創造的意義危機。然而,這正是莊子一開始即有別於戰國時儒,意圖喚起儒學人文精神的思想努力。在這個意義下,莊子個人即使無意於儒門,但就思想的類型學來看,他卻真正是在儒門,而非在道家學派中的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