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ine Frühstück任職於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研究系,研究範圍在近、現代日本之社會文化史。重要著作如2017年出版的《「玩」戰爭:兒童與日本現代軍國主義的悖論》討論19世紀至21世紀日本的孩童遊戲與軍事之間的關聯,2007年出版之《不安的士兵:日本軍隊中的性別、記憶與大眾文化》則從性別、記憶政治的視野分析二次戰後日本政府如何形塑社會對自衛隊的認知。1本書於2003年出版,標題的「殖民」一詞並非指涉突如其來的政治轉變,而是在文化上逐漸地轉化過程。作者在前言中將此書定位在「性」的知識及知識權力運作的歷史,從教育、正常化、醫療化等面向分析日本明治維新至二次戰爭時期,對性知識的建構及性治理方式的變遷。筆者認為應將此書置於傅科1976年出版《性史(第一卷)》以降的性史研究脈絡中討論其研究價值,並與荷蘭漢學家馮客(Frank Dikötter)在1995年完成之《性、文化與現代化:民國時期的醫學與性控制》等研究相互參照,以理解東亞社會現代化過程中性(Sexuality)的引入與轉變。傅科駁斥賴希(Wilhelm Reich)的性壓抑假說,嘗試的勾勒出性知識與權力相互作用的圖像。Arnold Davidson(1987)進一步指出19世紀後將性倒錯視為疾病,有別於傳統的分類方式,性倒錯者成了病人而非僅被視為犯罪行為,此即Ian Hacking(1986:161)所言「製造人群」。西方現代社會所生產的性知識將人群歸類以便於治理,性知識跨洋來到東亞社會是否有不同的展現形式?在實踐層面,性知識又如何運作以達成性學家、教育家、醫學家或國家官僚所預定的目的?筆者欲先逐一介紹《殖民「性」》一書之各章節要旨,接著以東亞為格局討論日本與中國在接收現代「性」知識與其實踐上的異同,最後以台灣史研究出發,嘗試回應在東亞性史當中台灣研究扮演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