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齋是泰州學派之開山祖,其良知學師承陽明,卻因為強調良知現成,去掉陽明致良知的工夫,提倡把握中體,而得以形成一套具有個人特色的學說。由於提倡現成良知,他特別重視良知本然狀態,而將陽明「樂是心之本體」的觀念加以發揚;由於強調良知即體即用,並欲使愚夫愚婦能知能行,因此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觀念。如此,則使良知學變得至簡至易至樂,並且親切、平常,因此易於滲入社會下層階級,而使良知學突破以往只侷限於士君子範圍的情形,廣泛流傳在社會中。然而心齋將高明的良知致境界,以極平常的方式呈現在眾人面前,卻容易使人產生誤解。學者若只見其平常表象,而忽略其背後深厚的根基,只一味妄想能與心齋一樣隨心所欲不踰矩,那麼不只無法致良知,朝成聖成賢的目標邁進,還有可能受到私欲的昏蔽,而造成情識而肆的後果。由此可知,心齋良知學具有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容易使人接受,一方面又容易造成誤解而產生流弊。本文即以心齋良知學為論述對象,並從中發現兩點:彼之所以能使良知學廣泛傳播出去,是因為其學有著「極高明而道平常」的特點;而其學容易產生流弊,則是因為其以自身為標準來高估眾人所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