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至南宋以朱子學為主流,明初儒學走向分歧,實始於陳白沙。陳白沙成學亦屢經波折,有階段性的轉變,加之又曾出入佛老,故其學問之面貌並不明確,又因以靜坐為修養工夫,有近於禪學之譏,以致後儒在衡定陳白沙思想時各持異見,無有定說。陳白沙之學問架構是以「自然」為宗,「自然」為其核心思想,其本體與工夫皆是由此概念開展出來,至於「靜坐」則是其工夫入手處。本文試由本體與工夫兩個面向來進行疏解,先由「靜坐」切入,說明其「靜坐」屬於「超越的逆覺體證」,不同於孟子與陸王之「內在的逆覺體證」。簡別兩種「逆覺」型態之不同後,再進一步論述陳白沙所證悟的心體,乃是虛明靜一、無所著、無累於外物的。由此來探討其靜坐工夫對於體證心體有何影響與發明,而陳白沙之所以被歸入陸王心學一系,且為心學發展之過渡人物,其意義也就更為明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