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以降,儒家、墨家即以重視「學習」而成為中華文化之思想中堅。然這種重視「學習」的觀念,經過秦世以後制度化、封建化、專制化的箝制固鎖之後,竟又於無形之中失去它應有的活潑生機,甚至產生不少弊端。於是,老子提倡「絕學」觀念以為世人之參考!老子是如何談「絕學」的呢?本文首段即借儒、墨此種「重學」而「失於學」的弊端作為前導,隨而將老子「絕凡人之學」而「學凡人所不學」之意托出。再則契入老子的「反俗返本」與「絕學之作用」,中間再觸及「人」處「人世」之間的各層問題,主張「人」於面對外在時、空、人、事、物之變化時,若能運用老子「清靜虛一」的超然態度,「絕除」儒、墨末流為政教禮樂--所衍生貪於功名利祿而致社會紛亂之弊病,而「學凡人所不學」,使「人」與「道」融合成一個整體。夫如是,則人類必能抱陰負陽,生生不息,源源不絕,造就道我一體之活性達用,而不會染上世俗之煩憂了。其終則歸結於:俗學之不「棄」,真學不至;真學不至,心不得契;心不得契,靈明不歙;靈明不歙,道不得覓之本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