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於晚清政治的紛亂與不安,梁啟超等人率領的「小說界革命」在當時掀起文壇的動盪,小說作為輿論宣傳的工作之作用,興起了「小說救世論」的風潮。這股「理論先於創作」的革命觀,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小說創作者,以及轉變了小說的作用與地位。晚清小說家吳趼人(1866-1910)寫作寫情小說,並非做為閒暇消遣的讀物,亦非單純書寫男女之間的情愛韻事、風花雪月,而是藉由「情」之書寫,達到「群治」、「新民」的教化作用。本文欲從吳趼人寫情小說三部,即《恨海》、《劫餘灰》、《情變》,探討晚清之際,「情」在小說中所承載的作用;並且透過三部小說寫作的時代順序,剖析吳趼人在創作上對於「情」所體現的轉變。從文本中,可見吳趼人描寫人物對於戀愛與婚姻的態度有著漸進的開放趨勢,但一方面仍是深受著傳統禮教的制約與束縛。吳趼人透過人物的性格與對話,以及現身於文本的說書人自居發表議論,此二者體現了現代與傳統之間的矛盾與糾結。吳趼人的寫情小說承繼傳統才子佳人式的書寫,但又有所變異,在晚清小說體式多元雜沓的時空背景之下,將傳統融入於現代之中,彼此雜揉,可謂在小說史的進程之中,位居不斐的價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