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或一闋詞到底如何能將作者幽微深隱的心境傳達給讀者大眾知道?因為「詩無達詁」,各種文學詮釋,特別是對於詩性語言的詮釋,可以是人言言殊,同時也很難有絕對的標準可供依循。但為何有些人(有時是多數人)對同一首詩或詞的感受卻是大同小異,解讀上有相合之處?是不是詩詞中釋放出甚麼訊息給我們?換句話說,從詩詞作品中,尤其是富含比、興的作品,我們如何探求作者內心相對幽隱的感情,並由此產生相當一致的判讀?這是頗令人好奇的,也是筆者時常思索的問題。隨著語言學與文學之間由互不相容而難分難解,它們之間的共同要素—語言,正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本文即嘗試由詩中的語言作為切入點,探求蘇軾<定風波>詞中的譬喻蘊涵以及譬喻運作模式,藉以了解作者與讀者溝通的思維奧秘。 |